我知道了
现代农业依然需要勤劳农民

朱明贵

笔者有几位亲戚朋友前些年投资农业或转型发展,分别流转土地成了种田大户,建起家庭农场,从百十亩到数千亩,种植规模、生产体量大小不等,但都实现了收、种、管全程机械化,大片农田机耕机收机植保,享受着现代农业的快捷和轻松。

然而,朋友祥子却没有因为种田现代化而坐等收成。他告诉我,几乎是每天早晨和傍晚,他总会沿着家庭农场大田田埂边走边察看。哪里有了长势不尽平衡的“黄塘区”、哪里有杂草多于其它田块的“草窝子”等,他会一一记下并迅速采取补救措施。有一次,他散步至一稻田边,发现紧挨稻田的沟河里有一处泛泡,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原来是有落差的稻田田埂下有一暗流,水从稻田漏进沟河形成泛泡,轻易看不出,如不及时堵漏,所形成的稻田水肥流失就会成为大问题。另一位家庭农场主也很有启发,他表示,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种植主体大户种田都实现了机械化,有的大户甚至实现了智能化,坐在家里就能看到田容田貌、生育进程。但是大田里草粮一色的“草窝子”、暗流涌动于田埂基部的肥水渗漏却不一定能被“看”到,不作实察则连想都想不到。种田人再闲再轻松,也要发扬腿勤、手勤、眼勤的精神,不时地到田间地头去转转看看,才能及时发现田间问题,从而及时止损减损,节本增收,收获现代农业的高质量丰收果实。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存在少数“麦一种、手一拱”“秧下趟、等稻黄”等躺在现代化“安逸椅”上等待收获的人,事实上,现代化农业机械都是按人的指令去操作实现的,机械的行为代替不了人对作物的直接观测和互相比较,一些极为特殊的生产管理细节,必须靠人的细致观察分析才能及时处置。再现代的农业,依然需要勤劳农民,要以勤为本、以勤补拙,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