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之冲 通讯员陈萍) “完成耕地保有量任务184.58万亩,多次荣获江苏省耕地保护激励单位称号。”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增效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
制度先行,构建耕地保护“责任链”。党政同责压实效。将耕地保护纳入区、镇、村三级考核体系,压实各镇(区、街道)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管格局,坚决守住全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耕地“底线”不突破。规划引领强管控。科学统筹“三区三线”划定,优先将集中连片、土壤肥沃、基础设施完善的优质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全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72.03万亩。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智能实时监测平台等科技手段,对耕地变化实行全天候、无死角动态巡查监测,实现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创新机制激活力。推行耕地保护奖补激励,对全区补充耕地项目奖补和耕地保护激励标准进行调整。提升新增耕地奖补标准,扩大补充耕地项目奖补范畴;设立专项资金,对耕地保护工作突出的镇(街道、园区)及行政村予以奖励,全面调动全区上下保护耕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质增效,打造全域整治“示范区”。创新合作模式。以小海镇新窑村和南团居委会为试点,申报全区首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规模2.4万亩,总投资3.62亿元。探索“土地整治+社会资本+产业运营”的新模式,与国有企业合作,利用国有资金投入,有效解决地方财政资金不足困境,为全区面上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开辟新思路、拓展新路径。集中连片改造。通过农用地整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小海镇实现新增耕地1257亩,且全部通过验收备案生成指标。建成高标准农田1.53万亩、灌溉保证率提升至85%,粮食产能提升75万公斤,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显著提升。产业融合促增收。小海镇全域整治项目实现耕地流转1万余亩,通过“保底收益+超额分成”模式,项目区农民及村集体均获得稳定收益。引进食用菌工厂化培育、“风电光伏”等特色项目,新增就业岗位,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严管厚爱,筑牢执法监管“防火墙”。“零容忍”执法。始终保持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的高压态势,通过卫片执法、动态巡查、群众举报等多渠道,3年来共严厉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案件19起,恢复耕地原状210亩,形成强大震慑效应,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推进存量问题整改,历年土地督察问题全部整改销号。疏堵结合保民生。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注重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创新“专班+专员”服务机制,将土地征收、用地报批、用地招拍挂3个审批环节压缩至极限时效,优化完善各类用地审批流程,精简申请材料,压缩审批时限,打造项目落地“高速通道”。宣教并举浓氛围。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国策宣传力度,通过“政风热线”“耕地保护进万村”等形式,让基层村组干部和农民群众深入了解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措施,凝聚全社会保护耕地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