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百姓故事
“三甩子”

刘桂先

“甩子”,是我们大丰、东台一带对流里流气、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男人的蔑称。听老人说,我们庄上曾经的名人黄富贵,年轻时就是一个“甩子”。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三,很多时候人们都叫他“三甩子”。

“三甩子”排行老三不错,但他上面是两个姐姐。他是顺着两个姐姐往下排的,说是这样好养。他与二姐相差10岁,生他时父母已经四十有二,晚来得子不仅喜悦万分,而且倍加宝贝。据说,他后脑勺上的胎毛一直留到13岁,像根大姑娘的小辫子拖在背上,那时人们叫他“三毛子”。至于是什么时候“三甩子”取代了“三毛子”,谁也说不清楚。我猜,肯定是成年之后。我的依据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如此的娇生惯养,“培养”出一个“甩子”一点也不奇怪。

现在,总有人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殊不知,不管是哪个年代,都差不多。“三甩子”名声虽然不好,但身边一直不缺女人,外边的花花事一件接着一件,只不过到了30岁也没把一个女人娶进门,成一个家,生一儿半女。

此时,他和东台那边的一个小寡妇混在了一起。

小寡妇是被婆家娶进门“冲喜”的。她的男人得的是肺结核,娶她时已经瘦得皮包骨头,新婚还没满月,一天夜里一阵剧烈咳嗽之后,口吐鲜血归了西。

男人的丧事办得很隆重。家里人请来了和尚念经放焰口。“三甩子”本是来看热闹,没想到结识了小寡妇……

一天,天还没黑透,“三甩子”便又来了。只不过这一次,他显得正儿八经,不像个“甩子”。

“以后,我不会再来了。”好像怕小寡妇没听明白,“三甩子”又强调了一句,“今天是最后一次……”

“为什呢?”小寡妇脱口问道,直起身子,僵在一边。就在刚才,她还在幻想等死鬼过了三年,“三甩子”把她娶回家去,正正经经过日子。

“英子的男人得急病走了,丢下三个丫头,大的5岁,小的才5个月……”“三甩子”语气很坚决,“我不能不去帮她一把……”

一听这话,小寡妇的眼泪就下来了。她是听说过“三甩子”和英子的传言的:“当初,她不肯嫁给你,你现在却去帮她……”

“不是她不肯嫁我,是他爸嫌我是个‘甩子’。”“三甩子”解释着,使劲掰小寡妇紧抓着他的手。

小寡妇哪里肯松,嘴里喃喃自语:“你别走,我们一起……一起生……生我们自己的儿女……”

“三甩子”把小寡妇揽进怀里,用力抱了抱,然后把装有换洗衣服的包袱往左胳膊下一挟,大步走出门去,头也没回一下……

小寡妇紧追几步没追上,气得直跺脚,愤愤地骂道:“‘三甩子’,我恨你!”

“三甩子”可不管这些。他真的和英子生活到了一起。

这之后,“三甩子”就很少出去闲逛了。

“他‘甩’不起来了。他现在有家需要照应,有老婆需要疼爱,有三个女儿需要抚养……”私下里,人们唠叨着,脸上带着坏笑,话里泛着酸味……

“三甩子”没空理他们。地里有做不完的活,即便是稍有空闲,也得跑跑码头找点活钱……

英子的三个女儿转眼间都长成大姑娘了。先是老大和一个无锡下放知青谈起恋爱结了婚,老大又把老二介绍给了另一个苏州下放知青,老二再把老三介绍给了苏州下放知青亲戚家的儿子。再后来,三个女儿都去了苏南,留在老家的,只有英子和“三甩子”了。

英子在时,三个女儿还时不时回来看看。英子过世后,她们就不再回来了。

英子过世后的第四年春上,“三甩子”不见了。好奇的人们涌过来,只看到小屋门上挂着一把大铁锁,透过门缝便见里面收拾得十分干净……

八年后,“三甩子”突然回来了。此时,他已80多岁了。面对人们诧异的眼神,他说,他去东台小寡妇那里了。小寡妇虽然恨他,但就是没嫁人,门也一直为他留着。只是,现在,小寡妇也过世了。他,不得不回来……说这话时,人们在他的脸上,看不到半点“甩子”的神情。

此时,他的两个姐姐、两个姐夫都不在了。外甥、外甥女也在珠三角一带打工。村干部只好把他送进镇上的敬老院。

87岁那年二月初二,“三甩子”一觉睡过去就没有再醒来,但眼睛却睁着,似有什么不甘。那天,是他的生日,也是“二月二,家家户户撑船带女儿”的日子。

是村干部和敬老院的人,帮他料理的后事。

谁也没有想到,今年二月初二,村上突然开来两辆小轿车和一辆商务车,从车上下来好几对男女。

那天,我正好在老家庄上,就在现场。

我不认识他们,乡亲们也不认识他们。他们便自报家门,说是英子的后人,还一一介绍,谁是外孙、外孙媳妇,谁是外孙女、外孙女婿……

他们是第一次来外婆庄。

我不解地问,你们怎么突然想起来这儿……

“是这样的。”英子的大外孙告诉了来由——

昨天,是他孙子周岁生日,姨表亲们都赶来庆贺。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竟然聊起了他们的母亲弥留之际都曾反复提起,但他们却没有什么印象的黄富贵。也不知是谁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好像说过,二月初二是黄富贵的生日,一合计,就临时起意,赶来纪念一下……

怪不得他们的商务车里塞满了纸钱、金纸折成的元宝,还有纸折的楼房、纸折的汽车……

也真是巧了,当天正是“三甩子”一百冥寿。庄上的老人记得。

我和几个老人把他们往“三甩子”的坟墓带。

我告诉他们,他们的外婆英子过世后,是“三甩子”……

话一出口,我顿觉不对,连忙改口说,是黄富贵把你们的外婆和嫡亲外公合葬在一起的。而黄富贵死后,就孤零零地葬在别处了……

火苗窜起,烟雾腾空。英子的后人们在“三甩子”的坟前烧起带来的东西,可以说该有的都有了。

英子的大外孙边烧边祷告:“拿去吧。我们,还有我们的爸妈,这么多年欠你的,今天一起还你……”

话还没说完,突然刮来一阵风,把满地的纸灰吹散,飘向半空中……

看着飞舞着的灰烬,我不由吟出一句不成诗的诗句:“善恶常在一念间,爱恨皆是三生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