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荣
原大丰广播电台的《乡间回响曲》于我而言,绝非一档普通的广播栏目,它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我无数的回忆与深厚的情感,见证了我人生的诸多重要阶段,也让我在为其奉献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最初与《乡间回响曲》相遇,我只是众多忠实听众中的一员。那时,我每天守在广播喇叭下,听着从电波中传来的关于“农业、农村、农民,乡情、乡貌、乡音”的故事。栏目里讲述的家长里短、农事劳作、乡村新变化,都让我倍感亲切,也深深吸引着我。渐渐地,我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听众,内心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对文字的钟情,驱使我拿起笔,成为了一名业余通讯报道员,开始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乡间的点点滴滴,渴望能让更多人听到乡间的声音。
上世纪80年代末,我有幸被大丰广播电台招聘为“记者、编辑”,正式与《乡间回响曲》结缘。从那一刻起,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这个栏目的参与者、建设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每天穿梭在乡间小道上,与农民们交流,捕捉那些鲜活的故事和感人的瞬间,再将它们转化为文字,通过《乡间回响曲》传递给听众。那段时光虽然辛苦,但看到采写的稿件能为乡村发展助力,能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的美好,内心便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但是,生活总充满变数。在我离开工作岗位后,大丰广播电台节目调整,《乡间回响曲》停播。那段日子,我心里空落落的,仿佛失去一位朝夕相处的挚友。没有了它熟悉的旋律和亲切的乡音,总觉得生活中少了些什么。但我对《乡间回响曲》的牵挂从未减少,一直期待着它能重新回到听众的耳畔。
这份期待终于在2023年7月1日得以实现。当大丰区融媒体中心新闻综合广播全新改版提档升级,那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仿佛与久别的亲人重逢。那一刻,我在心里暗暗发誓,即便已经离开工作岗位,我也要继续发挥余热,为《乡间回响曲》增添色彩。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又拿起笔和相机,重新踏上了走村串户的采访之路。
我从自己居住的海团新型农村社区入手,关注这里的变化。每天夜晚广场上村民们跳舞的热闹场景,让我看到了乡村文化生活的丰富与活力,于是便有了《海团社区有支农民舞蹈队》这篇稿件,稿件被采用后,大家跳舞的热情愈发高涨。此后,我又陆续采写了一系列反映社区美好生活的文章,每一篇稿件都是我对新农村热爱与关注的体现。
不仅如此,我将视野扩展到全镇乃至更大的范围。小海镇夏收夏种的繁忙景象、各类特色活动、古遗址的勘探发掘、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自然灾害面前的众志成城、社会各界的爱心传递,我都一一记录下来。采写过程中,我深入现场,与当事人交流,力求用最真实、最生动的文字展现乡村发展与变迁。
在关注乡村发展的同时,我也留意到了大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利用游览的机会,将自己在各个景点的所见所感写成游记,通过《乡间回响曲》等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为提升大丰的良好形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两年来,我共有60多篇稿件被采用。每一篇稿件的背后,都凝聚着我的心血与汗水,但我乐此不疲。因为我知道,《乡间回响曲》不仅仅是一个广播栏目,它是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是展示乡村魅力的窗口,更是传递乡村声音、凝聚乡村力量的重要平台。我将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敏锐,为新农村建设多写稿、写好稿,让《乡间回响曲》的旋律在乡间回荡,也让更多人听到乡村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