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糖粥喜宴

沈友戈

上周三,台风“竹节草”来势汹汹,暴风雨肆虐。然而,姨侄女的一份邀请,宛如一道闪烁的光,给予我力量,照亮风雨路,让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大丰的旅途,奔赴了一场充满温情的“糖粥喜宴”。

吃糖粥并非简单的果腹之举,而是对新生命降临的神圣庆祝。新生命诞生是家庭乃至家族的大喜事。当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被巨大的喜悦所包围,他们怀揣着满心的欢喜,迫不及待要把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

在以往乡村的日子里,“三朝吃糖粥送红蛋”,就像是一份岁月传承下来的约定。

那一个个小小的红蛋,恰似一群灵动活泼的红色精灵,在习俗的舞台上跳跃着。准备红蛋的过程中,我们能处处感受到乡人们那质朴而细腻的用心。鸡蛋,这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宝物,被精心煮熟之后,再细致地滚上喜庆的桃红色,然后整整齐齐地被装入筐中。与此同时,另一边灶台上的糯米在大锅里咕噜咕噜地翻滚,熬煮粘稠时加入红糖,那粥便呈现出诱人的淡酱红色,香甜的气息弥漫整个屋子。随后,便是挨家挨户的送达之旅,送粥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宛如盛开的花朵,而接收者则是贺语连绵,这温馨的场景历来就像一幅田园诗画,令人心生温暖。

在物质贫瘠的年代,鸡蛋是产妇虚弱的支撑,红糖粥有助于产妇康复。对于村里的老老少少来说,能吃上一个鸡蛋、喝到一口糖粥,那就像是上天恩赐的美味佳肴。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生小孩吃糖粥送红蛋的惯例。

随着时代的巨轮缓缓向前滚动,这一习俗也在悄然发生着诸多的变化。曾经,在旧观念的影响下,“糖粥红蛋”是生男孩的专属荣光,生女孩则大多会省略这一环节。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如同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让每一个新生儿都平等地享有这碗粥的祝福。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曾经送糖粥时附带的“碗底钱”悄然隐退。而且,吃糖粥宴严苛的“三朝”时限也被打破,“九朝”“十三朝”,甚至是“满月”“双月”等日子都可以成为吃糖粥的美好时刻。

如今,吃糖粥这一习俗已经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之中。宴席上,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举杯共庆,也不忘分享一碗糖粥。宴席尾声,主人家依旧会为每一位前来道喜的宾客准备一份“喜蛋”,这无疑是对“送红蛋”这一传统习俗意义的延续。

糖粥,在现代社会里,已经成为家族和亲友团聚的象征,它就像一条无形的丝带,在喜庆的氛围之中,将亲情与友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感受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也许是岁月的车轮无情地驶过,记忆中留下了太多痕迹,以至于我都想不起上次吃糖粥是在何时何地了。而这次姨侄女家孙子的糖粥宴,按照辈分来说,我已经被尊称为“老嗲嗲”,这不禁让我感叹,岁月真是在不知不觉间改变得太多。

国家推行的育儿补贴制度,为新生命成长又增添了一层悉心的呵护。我满怀期待地盼望着能够品尝到更多的糖粥,更希望有更多的新生命诞生。

每一碗升腾着热气的糖粥,都在诉说一个生命故事的崭新开篇;每一枚鲜亮的红蛋,都是跨越时空的喜悦信使。民俗的文化,从不会在现代化浪潮中枯竭,反而在时代土壤的滋养下,焕发更蓬勃的生机。这份流淌在粥香里的生命礼赞,必将伴随一代代人生命的鼓点,永远温热,永远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