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贵
日前,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职员工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开展“调研月”活动。这场向基层问计的实践,不仅勾勒出农业教育工作者服务“三农”的生动图景,更以鲜活案例印证了一个深刻道理: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源头活水”,尤其是在新农人培育、乡村振兴赋能的关键领域,唯有沉下去调研,才能让工作实起来、成效显出来。
调查研究是找准工作靶心的“导航仪”,让农培工作告别“大水漫灌”、实现“精准滴灌”。区农广校在调研之初便确立“问题导向原则”,拒绝脱离实际的“空泛调研”,而是设计出涵盖“农户基本情况、良种选用、农药化肥正确使用、畜禽疫情应对需求”等近百项内容的调查表,甚至对农民培训要求“打破砂锅问到底”。这种“靶向式”调研,精准捕捉到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种植养殖类型农户的差异化需求。正是基于对这些需求的清晰掌握,学校后续的培训改进才有了明确方向,避免“你讲的我用不上,我要的你没讲”的尴尬,让农培工作真正对准农民的“急难愁盼”。
调查研究是激活教学创新的“催化剂”,让课堂内容从“纸上谈兵”变为“实战宝典”。区农广校将调研与教学创新深度绑定,要求青年教师结合“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定位确定调研选题,在走访中收集一手案例、在交流中挖掘实用经验。部分教师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育”“乡村旅游发展”等主题开展调研,最终形成的新型课件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融入当地农户的成功经验、农业生产的真实案例、政策落地的实际问题——比如讲解种植技术时,会结合某农户因选错品种导致减产的教训;探讨乡村旅游时,会分析某村庄如何利用本地特色资源打造网红打卡点。
调查研究是打通工作闭环的“连接器”,让调研成果从“纸上数据”转化为“惠民实效”。区农广校在调研结束后迅速对问卷进行汇总梳理,将成果分类为“农民对以往培训的意见反馈”“对今后培训的建议”两大项,更将“优化培训时间安排、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后续服务”等农民诉求,直接转化为今后教培工作的调整方向和具体流程。这种“调研—分析—转化—落实”的闭环,让调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农民反映“农忙时没时间听课”,就调整培训时段;农民希望“多些现场实操”,就增加田间教学;农民担忧“学完用不好”,就强化后续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