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纪毅丰) 近日,记者走进大桥镇潘丿村的手工经济加工点,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十余名村民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裁剪布料、填充棉花、修剪毛边等工序有序推进,指尖翻飞间,一件件手工制品逐渐成型。“以前我就在家种几亩田,收入来源特别单一。农忙的时候忙着地里的活,农闲了就没什么事干,想挣钱也没门路。”57岁的村民梅晓云一边熟练地加工布料,一边向记者介绍。
如今,梅晓云在家门口的加工点找到了新活计,生活也有了新变化。“这手工活不难,一教就会,按件算钱,想多挣点就多做会儿,一天大概能挣50-80元。最方便的是时间全由自己安排,还能把活带回家做,比之前光靠种田强多了。”梅晓云的话语里尽是满足。
记者了解到,该村这处手工加工点的设立,源于村集体的积极探索。此前,村集体经过多方考察调研,主动与企业对接,最终与一家纺织企业达成合作,将村里废弃的学校改造升级,打造成“家门口”手工加工点,为村民搭建起就业增收的新平台。该加工点采用“村集体+村民+企业”的合作经营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多方共赢。“我们这个加工点能顺利运营,一方面是充分利用了村里老初中闲置的教学楼,不用额外支出场地费用,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为加工点提供了稳定场所;另一方面是和大丰本地企业嘉恒工艺品厂建立了合作,他们有稳定的货源和成熟的出货渠道,我们村里有不少闲置劳动力,双方正好形成互补。”负责加工点运营的手工经纪人吴健蓉介绍道。
吴健蓉表示,目前加工点日常能带动50人左右就业,其中不少是像梅晓云这样需要兼顾家庭的村民。“这个模式既帮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题,让企业的生产需求得到保障,又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实实在在实现了双赢,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拓展合作,争取带动更多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