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贵
皮卡在大片稻田间长长的机耕道上奔驰。
车载空调飘洒着爽意轻风,车载音响播放着的音乐悠然动听。
他静静睡着了,且微微打着鼾。
“这个大夏天,他太辛苦了,一到车上就睡觉。”
我太了解他了。让司机关了音响,我们也暂停了交流。
他美美睡着,我则将目光转向车窗外那田野里大片浅浅的黄熟,情绪有些激动,只是因为这稻谷渐显黄熟了,他才有心在去往下一个场区的过隙里眯一会儿。
此刻,在我的想象天幕中,一个个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伴日月而作、随星辰而息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形象向我走来,有的朝我挥挥草帽,有的咧开开裂的嘴唇笑着,有的捉来一条虫子告诉我它叫什么,有什么危害……他,便是其中的一个,我的思绪翻腾开来。
年头正月,我们娱乐“三缺一”。我想,这新鲜头里,他总不至于还忙乎吧。于是电话呼他。没想到他正忙着弄春季化除物资补贴方案。“平时没空弄这又是报告又是表格的东西,这会儿清静,节后一上班要报区里研究审定。”
这样的情况见多了。我倒没什么,也不怨他。但有一次,连央视记者都被他“晾”在办公室里大半天。墙上挂钟的时针指向11点,他总算来了,一身的泥水汗水,像刚从田里上来的耕牛。不用多问他是干什么去了,央视记者迅速开机,给了尚未清洗便走进办公室与我们打招呼的他摄下了泥牛般的特写。
来自乡野,农学专业毕业的他,骨子里浸透着一股灼热的爱农情怀。长期的工作实践,让他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平时言语不多,同行或同事需要交流的问题也多在庄稼地里解决,在这方面,作为农业新闻采写传播者,我有不少见闻故事。
那年盛夏,西部场区负责生产的同志告诉他,二号田里的稻子品种、插期、土肥现状、管理措施与其它田块并无二样,可快在孕穗的时节却出现叶色落黄。“走,到地里看看。”走进二号田中段,他眉头锁着,举目四望,似乎每一根神经都在敏锐地搜索这稻叶落黄的原因。少顷,他蹲下身子,掴手成“瓢”舀起稻田里的浊水认真观察并用舌头舔品,很快便有了结论:“你们看,二号田狭长且紧靠总沟,水肥流失比别的田块明显,氮磷肥含量比其它田块低,赶紧用复混肥促一下,同时仔细检查一下田边紧挨总沟的坝埂,看看有无造成水肥流失的潜管暗漏。”
3天后,二号田落黄转绿,生机一片。
农业,露天工厂,有人说是挂在天上、晾在风里的产业,风险大,机遇也无限。他相信这些,但也没有因为这些而失去爱农习农重农情结。作为一个祖辈务农的农家后生,他始终奋斗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征程上。“农业忙,农民苦”对于这样的世代沿袭,他的初心信念使命是如何让农业因为机力轻简而不忙,农民因为机代耕种而不苦。所以,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成为他追求的高远目标,所有精神心思力量都沉浸其中。借助于党和政府对发展农业的政策、资金等多维度支持,他和全区广大的农业农机农技工作者的毕生追求——实现农业机械化,在今年的盛夏成了现实,接到喜讯的那一天,他和许许多多农业人、农民朋友一样情不自禁,让老婆加了菜,饭后美美地睡了一觉。
相同的一亩地,种什么,怎么种,才能产出不一样的效益。他明白,现代农业,远不是“种子撒撒、药水打打、化肥垩垩”,粗人种田要用绣花的功夫,农民耕作要明白如何配方施肥与良种良法。为了这些,他才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宣传、指导、服务,印着各个时节农作物精培细管技术“处方”的“明白纸”跟人随车,走到哪讲到哪发到哪,他要求各工场的人们将“明白纸”放大了张贴在醒目处,眼睛一睁就能看到,不为别的,就是要让那些可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硬核在种田人中入心入眼走入流程,转化为丰收果实。
他总是这么忙着,忙得双手粗糙茧叠茧,脸庞一如古铜镜,饭无定时,睡难安稳。那些年复一年的农事生产环儿似的扣搭,容不得一节懈怠,因为那样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奔忙有了农业连年丰收,做了最好的自然馈赠,在一个又一个耕管收种的日子里,丰衣足食的美好镶嵌在千家万户的灯火油烟里,飘逸成条条绶带,给他披上,让我们和他一起欢笑,快乐。
一粒种子黄黄落地,然后出苗绿茵,然后拔节孕穗,然后破口而出,生育黄熟,在他的手中实现着周年计划的完美终结,种粮人与大地供奉滋养了人类,乃天大的功德。
我将目光轻轻转移那片黄熟,看向睡去的他时,他也恰巧醒来,我俩都会心地笑了。我们再次将目光转向旷野里的黄熟稻海,欣喜于又一个丰收年景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