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 韦蔚 通讯员 董晓娟) 初冬时节,南阳镇祥北村的顺风家庭农场里一派繁忙景象。田垄间的甘蓝颗颗饱满,外层鲜绿的叶片上还挂着晨露。村民们弯腰弓背,手起刀落间,一颗颗甘蓝便被整齐割下,迅速装入筐中;农场旁,村民忙着将甘蓝按大小分级、去泥装袋,3辆满载的货车依次驶离农场,将新鲜蔬菜送往江浙沪的各大市场。
“今年甘蓝长势稳了,每天能发20吨左右,行情也不错。”农场主施红军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2021年来到祥北村的施红军,如今已成为当地闻名的“甘蓝带头人”。从最初流转500亩土地起步,农场规模已扩展至1300亩,今年的甘蓝种植面积约五六百亩。“前期雨水多让品质打了折扣,好在后期天气给力,现在的甘蓝脆嫩多汁,收购商抢着要。”施红军介绍,今年甘蓝市场行情保持在每斤1.2元左右,主要供应江浙沪地区,部分远销福建等市场。
农场的稳健发展,离不开背后育苗产业的强力支撑。在占地六七十亩的育苗厂里,一排排穴盘整齐排列,嫩绿的菜苗生机勃勃。“这里净面积有35200平方米,每年能培育25万盘叶菜类种苗和1000万株瓜果类种苗。”施红军说,育苗厂不仅满足自家农场需求,还辐射南通、连云港、淮安等周边地区,今年育苗场的营业额已达500万元。
标准化的甘蓝培育模式,破解了传统种植“看天吃饭”的难题。这一点,村民沈志中感受深切。他将5亩土地流转给农场,每亩年租金1200元,老两口在农场务工每天各有100多元收入。“去年年收入5万多元,今年农场行情好,收入肯定差不了。”沈志中笑着说,如今不用伸手向孩子要钱,还能时常贴补家用。
在祥北村,像沈志中这样受益的村民还有很多。该农场通过“免去成本、收益共享”模式,带动周边100多户村民种植甘蓝等特色蔬菜,提供农田管理、采摘、分拣等灵活岗位,每年仅工资支出就达300万元。“农场管种苗、管技术、管销售,我们只出力气,利润对半分,根本不用担风险。”村民们对这种合作模式赞不绝口。
农场的成长之路,始终有政府服务的保驾护航。“从土地承包到绿色认证,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务,让我能专心种好地、卖好菜。”施红军说,正是这份支持,让他更有信心向“万亩蔬菜基地”和“区域蔬菜集散中心”的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