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揭晓后,选报志愿成了新难题。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每个考生和考生家庭都面临这道选择题:挑学校还是选专业?重实惠还是重兴趣?这次的“考点”,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怎样擦出最美的火花?听听他们怎么说。
过来人——
不妨听听“内心声音”
市民金强军刚刚参加完大学毕业10周年聚会。他对同班同学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粗略统计:45人中只有19位同学从事与原专业相关的工作。“我们班同学的就业范围与专业的关联度并不高。” 金强军说,他大学学的是当时非常热门的计算机专业。谁知道等毕业时,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已经非常严峻。这个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即大学所学专业未必就是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
“其实我对计算机本身不感兴趣,大学专业成绩不算好,也不想一辈子做个IT男,所以就选择转行了。” 金强军说,有时他会后悔当时没有听从“内心的呼唤”。“我小时候就喜欢建筑,还幻想过做个木匠,自己设计个木头房子。” 金强军告诉记者,填志愿时,他其实了解过很多建筑类专业及学校,但最后禁不住“热门专业”的诱惑,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真正开始上专业课时,才发现这是一种痛苦。没兴趣、没天分,学起来很吃力。” 他说他在大三时就下定决心不做IT男了。他认为,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所以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不妨多听听“内心的声音”,将兴趣爱好与填报专业有机结合,大胆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这一点或许更重要。
李雪菲的大学专业是酿酒,现在是一名品酒师。“我当时可是顶住各方压力报这个专业的。“李雪菲说,她小时候看过一部外国电影,里面有个美女端着红酒杯细细品味,从此她就对品酒师着了迷。填志愿时她才发现,根本没有品酒师这个专业,于是就决定报个相近的酿酒师专业。“我爸妈都不同意,坚决反对,还请了老师、亲戚做我的工作。”李雪菲告诉记者,最后她父母妥协了。因为她告诉父母,如果是不喜欢的专业,她绝对学不好。作为一名过来人,李雪菲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自己的理想志向融入未来的学习计划,大学生活才会充满乐趣,也才会更有收获。
(苏楠)
老师——
家长且慢说“你懂个啥”
高考之后,家长都会在专业选择问题上绞尽脑汁。“辅导会、家庭会、咨询会……会会不落,全家拿出了‘白加黑’的精神。”市民李娟一语中的地说出了许多“家有考生一族”的近期生活状态。专业选择本应孩子唱主角,但面对“填报哪所大学什么志愿”这个可能决定孩子以后人生方向的问题时,许多家庭并不能冷静面对,多数家长拼劲全力,想帮助孩子做好这个关键性的选择。
“怎么能不操心?孩子能懂什么!”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现比较焦虑。市民李强告诉记者,儿子的高考成绩刚刚超过本二线,报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他感觉这是一个很有“技术性”的选择,为此他找了很多老师,网上又咨询了一些专业机构,千挑万选、费尽心力。学校的名气、专业的热门程度、近年来的就业率……李强都进行了详细调查摸底,“需要考虑的太多了。”父亲的热情,却并不受儿子认可。从被动地被拖着一起找老师,到自己提出的想法一一被否定,李强的儿子说,填报志愿这件事上自己已经“放弃”了,家人的一片苦心不能辜负,自己的想法在大人的眼里总显幼稚,他自己也感觉很迷茫。
“家长且慢说‘你懂个啥’!”像李强这样的做法,并不受从教多年的老师认可。6月26日高三学生返校,大丰高级中学各班班主任经过充分“备课”,为学生及家长上好“如何填报志愿”这最后一堂班会课。老师王玲玲表示,家长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确比孩子有更多经验,但是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也可能更加保守、更加功利,往往瞄准的是名牌大学、热门专业,而不考虑孩子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孩子有时候大胆流露出内心的渴望,往往遭遇家长“泼冷水”。为此,老师们在指导学生根据本人的考分选取理想的院校、合适的专业的同时,也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帮助家长找准定位,“家长的角色应该是人生咨询师,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把一切都决定好。”
(杨燕)
专业人士——
别让选择困惑束缚理想
在高考考生填报大学专业志愿的关键时刻,多地教育部门发布了本科预警专业名单。考生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如何看待被列入预警名单的专业?针对这些考生和家长特别关心的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与调查。
记者走访了多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受访人员均表示,本科预警专业名单只能是一个参考。专业填报一定要多方考量。要结合产业发展动态地看,结合考生兴趣特长辩证地看,结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针对性地看。如此,才能选择与学生、学校气质完美配对的专业。
面对大学专业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敢像小时候那般率真地谈“我的理想”“我的梦想”,更多是在内心盘算着未来是否好就业、能否留城市。独立摄影师陆军说:“然而,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专业、就业、职业之外,还有诗和远方,我们心中的理想不应被忘记、情怀不应被磨灭。不少学生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时,生怕走偏、走错任何一步,从而陷入“选择困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纠结,因为专业本身没有绝对的热门和冷门,所谓的冷门专业,一样有出类拔萃的机会。理想需要和现实对接,需要正确自我认知、自我发现。
记者发现,在被预警的专业中,有些的确是因重复设置,导致毕业生供过于求。但也有不少专业,如物流、生物技术等,直接对口当前国家大力支持的新兴产业,却也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网上有专家表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专业产学研脱节,学生质量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预警名单针对的只是本科就业率,而很多专业通常要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后再就业,比如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不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这类基础专业通常也要继续攻读。
由此可见,考生选专业,切不可“什么热门填什么”,要综合分析产业发展态势,不要被专业一时的冷暖左右。大丰职教中心老师茅晓玲建议:考生要综合分析自身状况与家庭条件。如果优先考虑就业,就可偏向选择应用型专业或者高职,如果有志于从事研究,可以选择基础专业。总之,只要在某个领域有一技之长,总会有实现理想的机会。
(苏楠)
现实背后,多听听梦想的声音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接触过大量的例子,听过许多励志故事。与一些热门专业毕业生求职“遇冷”相比,我们看到一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正在不断上演“逆袭”。而一些备受青睐的“香饽饽”专业,不消几年就变成不受待见的“大路货”。笔者觉得,在这个改革和创新的时代里,学生和家长选专业需要多一些“异质思维”。一方面,市场需求并非一成不变,现在的热门专业数年之后或许不再那么吃香;另一方面,热门专业学习的人数众多,求职的时候会面临着激烈甚至残酷的竞争。
最近,网络上有段话说得很精彩:高考如同一辆飞驰前行的火车,无论你有幸高分“坐软卧”,抑或名落孙山不得不去“挤厕所”,沿途风景,同样精彩;而火车到站,大家都要接受另一所社会大学的再教育与再磨炼。面对高考需淡定,选择专业也需淡定。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专业偏好,不同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精彩人生。填报志愿时,夹杂在现实里左右为难时,不妨多让孩子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每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都值得守望和追求。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填报志愿,是一次选择。选择无所谓对错,人的一生不能寄托于一个正确选择上,从来只有拼命努力让选择变得正确。这是崭新的起点,大家要为未来的自己加油!
(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