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追忆故人
父亲的青春岁月

范申

1958年2月21日,127次火车从镇江开行到了无锡,几位年轻人肩背手提着行李下了火车,他们还将乘坐汽车才能到达此行的目的地——宜兴。这几位年轻人是镇江医士学校的学生,他们将要在宜兴县人民医院进行为期4个月的生产实习。我的父亲时年21岁,他就是这些实习学生中的一员。

建国初期的宜兴县城百废待兴,此时的县人民医院仍然坐落于青云路4号的灜园。瀛园原为谢、储两户人家的私宅。清朝乾隆年间,由宜兴香客集资买得辟为了城隍庙园,取名“行园”。清道光初年,疏池叠石,兴建庭园,取“瀛洲仙境”之意更名“瀛园”。1934年,有宜兴青年徐滋联络同学并带头捐资千元,向县府创议在瀛园建立了服务民众的县立公益医院。日寇侵华时期,医院曾遭受破坏,战后得以复建,直至1959年前,瀛园一直是宜兴县立医院(后称人民医院)所在地。

父亲到达宜兴后很快便在医院展开了实习活动。2月24日,父亲在医院的产妇科实习,一位谈姓老医生给青年学生讲解业务理论和操作。2月25日,父亲在内科学会了测量体温和脉搏,以及肌肉注射的方法。2月26日,父亲学习静脉注射成功。3月20日,父亲来到了眼科实习,在这里一位徐姓医生的良好服务态度很让父亲记忆深刻。父亲这样记下他在这天的感受:徐医生对人亲切和蔼谦虚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我要像徐医生一样对病人如亲人同志。同天晚上,父亲在门诊内科室值夜班,他利用空闲写下了一首小诗:在暗暗的灯光下,你看见病人熟熟地睡去,口角挂着一丝的微笑,在你疲倦的脸上,也映上了幸福的笑影。小诗简明短小,深刻表达了父亲即为成为一名白衣战士的自豪和欣慰。

3月24日,父亲第一次当上了阑尾切除手术的第二助手。3月28日,父亲和医院的医生们一起去和平街为居民种牛痘。4月8日,父亲第一次做皮肤缝合手术。4月10日晚,父亲在宜兴第一中学参加宜兴县级机关东区选举大会,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选举活动。5月12日,父亲学习腰穿手术获得成功。6月14日,看露天电影《五更寒》……

父亲实习期间的安排很是繁忙,生活也很清苦,父亲大多只能花一角五分的买点饭,回到自己位于“宫角”的宿舍就着咸菜吃。面对这样的艰难,父亲却很乐观地面对生活。1958年5月1日,父亲在《偶感》中这样写道:走出(医院)后门,西面庭院里的麦子已经抽出麦穗来了,想起我来时,它们还是匍匐在地上,它们在等待春天的阳光和雨水呢。我还是一个未走出学校的学生,各位老师给我们的温暖就像那春天的阳光,教给我的知识就像春天的雨水,使我们一天天地成长壮大。

6月21日,父亲的实习期结束,父亲和同学们一起又回到了镇江医校。父亲还珍藏了一张与同事们在行和厅月洞门前的合影照片:父亲系围着花格围巾,面带微笑,目光炯炯,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照片中的他们仍穿着冬装,应该是父亲刚来宜兴不久拍下的。

我的父亲2017年3月10日因病离开了我们,我在收拾父亲遗物的时候才发现父亲时年在宜兴写下的日记,短短的4个月时间,父亲认真地记下了许多在瀛园、在宜兴的工作生活经历,我也这才知晓了父亲这些在瀛园不可忘却的记忆。2019年的初夏时节,我行程270公里来到了古城宜兴。此行,我的到来只为一个目的地——瀛园。

古色古香的砖雕门楼,古木苍翠、水榭亭台古意有致,一池碧水清秀不澜,岁月仿佛已经静止。61年过去了,月洞门还是从前的样子,只是当年父亲汰洗衣物的老水井不见了踪影,我在瀛园仔细地寻找着父亲当年的足迹,在草木的芬香里感受着青年时代父亲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