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大国工匠国脊梁
陈 伟

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殴人,醉时勇,醒来消退,无分毫气力;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百川有余水,大海无满波;器量各相悬,贤愚不同科。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珍珠。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有史以来,炎黄子孙从未停止过发展进取的步伐,从原始人发现火种,用弓箭狩猎,到四大发明的应用,直至如今利用高科技手段达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效果。历史的脚步延绵不断,见证着人类智慧的力量,追其源头,只一个“学”字,“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要学。因为寒冷,人们必须学着保留火种;因为饥饿,人们学着耕种;因为种种迫于生存的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不断改进学得技术中显露的漏洞,因此人类就在不断地发展前进中获得,获得后会发现其他的不足,知不足才会想到不断改进创新。

学海无涯,知足于现有学问的人,注定会让这样的知足成为他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古时候文彩绚丽,梦笔生花的江淹,终因学识不长而至文思枯竭,只给人留下江郎才尽的典故;5岁就能吟风咏月的神童方仲永,在大诗人欧阳修的叙述中是个被人啧啧称奇、前途无量的孩子,其父却不让他读书,洋洋得意地背着儿子到处炫耀,十年后再看这孩子,已是与农夫无异的平庸之辈。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习是一个终生的任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学习书本知识,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习失败中的经验教训,学习认识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弥补学后的不足成为乐趣,因为那是在完美你自己。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面对高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新时代,面对新难题和新挑战,我们只有不畏其难,乘势而上,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取得在工作学习中的更大进步和发展。

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到清华大学作了一篇题为《君子》的演讲,希望清华学子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引用了《周易》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次演讲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被清华大学沿用至今。

“自强不息”就是要求学子要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精神,如梁先生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植物中有一种落叶灌木,花淡红色,生在花托内,外面不易看见,所以叫无花果,果实由肉质的花托形成,扁球形或卵形,味甜可以食,也可入药,是一种深得人们青睐的植物。大国工匠正是这一种无花果,他(她)们并非所有人都持有高端名校的文凭,而是凭着一股执着的爱国情结和刚毅的韧劲,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孜孜以求,大胆创新,眼光独到。正如五代旧唐书所言:“随事制法,因事制宜,自我而作,何必师古?”“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志功。正是这些名德重望的大国工匠为中华民族创下了辉煌,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其丰功伟绩将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日常生活中,文凭是通往成功的方便之门,但绝对不是保证成功的基石,当代的大国工匠源于自身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才可有所建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昙花虽美,只是一现而以,最后无果而终;鲜花再美,若缺失肥源,疏于浇灌修剪,势必过早凋谢、枯萎,只有朴实的松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岂不更妙,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