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喻
清明节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中的第七个,大都在农历三月,故古时又称三月节。据说此节始于周朝,为我国特有的祭祀日。这一天,人们走出家门,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与此同时,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草长莺飞,鸟语花香,自然界反倒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文人墨客也往往趁此大好时光春游踏青。在清明节这个忧伤与欢乐并存的日子里,他们触景生情,感物抒怀,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无尽的情怀都在这些经典古诗中流传千古。
在许多的佳作中,排在首位的当推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不用典故,无华丽词句,只运用朴素的言语、白描的手法,便绘制出一幅淳朴的乡村风景画。堪称雅俗共赏,给读者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且当地出产的杏花村酒,借此诗句成为知名的旅游产品,驰名中外,畅销不衰。后来,有文人将此诗改写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在原句中改动了标点符号,就使其别有一番情趣和意境,由此可见中华古诗词的博大精深。
宋代诗人黄庭坚也写有一首《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欣欣向荣,自然界充满生机的动人景象。
宋代另一位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也写得出色:“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出郊外扫墓、悼念先人的情景,只是在末尾流露出悲观消极的心绪。
时至今日,我东施效颦,戏作一首《清明》诗:“民政陵园多墓亭,清明祭扫各纷然。少有飞舞白蝴蝶,很多盛开红杜鹃。日落电光照相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不当醉,身体健康是本钱。”生活在幸福美满的新时代,变消极为积极,化悲痛为力量,宣扬正能量,也算是一种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