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雪 通讯员 张婷玉 刘志琴)房前屋后的闲置地种出“金朵朵”,田间地头的杭白菊绽放“致富花”。近年来,三龙镇立足本土种植传统,以杭白菊产业为抓手激活“庭院经济”,在富民增收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
从零星种植到规模蓝图。三龙镇村民历来有在房前屋后拾边隙地种植菊花的习惯,开花时节星星点点,煞是好看。该镇立足实际,紧扣富民增收“六种模式”,将菊花产业作为突破口,提出向规模化、绿色化、多样化、品牌化转型的发展目标,从品种优化、品牌打造到加工链条延伸,全方位绘制产业升级蓝图。如今全镇菊花种植面积已达4000亩,亩产约1500公斤,亩产值稳定在6000元左右,成为农民口袋里的“固定收入”。
试点引路建强产业骨架。“要种出好菊花,先学真本事。”为了提高菊花种植品质,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该镇组织队伍赴浙江桐乡多次取经,结合本地土壤气候,最终选定杭白菊作为升级试点品种。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自主参与、集中连片”原则,在龙南村、新丰村、和平村、洋桥村划定试点区域,创新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统一供苗、统一肥药、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规范化管理。该镇还专门组建杭白菊种植技术指导团队,针对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问题现场讲解指导,让百余户种植户吃下“定心丸”。“从选苗到施肥都有标准,我们心里踏实多了。”龙南村种植户王大姐说。
一朵菊花带活一方经济。如今,走进该镇试点村,昔日零散的庭院边角已连成连片菊田,青枝绿叶间,饱满的花苞正暗暗积蓄着丰收能量。规模化种植不仅降低了农户成本,更通过统一品牌销售提升了附加值。“按今年行情,1亩杭白菊能比普通菊花多赚近千元。”看着这些即将绽开的“致富花”,群众脸上也乐开花。
从庭院里的“小打小闹”到产业链上的“协同作战”,三龙镇用一朵杭白菊写出一篇富民增收的大文章,让“庭院经济”真正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