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雪
灿烂的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区实验初级中学益民路分校学生小徐的作业本上,上面密密麻麻都是老师给她圈出的重点笔记。这个曾经因家庭变故而沉默寡言的女孩,如今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她牢牢记着先锋队老师的话:“困难就像冬天的风,看着厉害,春天一到就散了。”小徐的心里,藏着一段关于爱与守护的故事。
2022年5月,“益成筑梦”党员先锋队成立,30余名党员教师、心理咨询师怀揣“益心筑梦,赋能成长”的初心,聚焦特困、特优、特长、特异四类学生群体,用三年时光浇灌出一片育人沃土。累计帮扶超150人次、助力40余名特困生完成学业、为100余名特异学生疏解心结——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温暖的场景。
[勤奋书桌的灯光:
让每个梦想都不缺席]
晚上7点的办公室,党员张老师仍在给小朱讲解几何题。小朱曾因父亲重病面临辍学,数学成绩在及格线边缘挣扎。张老师主动结对后,每周3次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从公式推导到生活实例,把抽象的数学变得鲜活。一学期后,小朱的成绩提升20分,更重要的是,也重新拾起了对未来的期待。
这样的灯光,在校园里亮了三年。通过打造“党员助学团”,先锋队构建“课前诊断—课中精讲—课后跟踪”闭环体系,3000多小时的辅导时长里,党员教师们为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特困生小李至今记得,寒冬里老师骑着电动车送他回家,车筐里装着热腾腾的饭菜和习题册;偏科严重的小李忘不了,老师一次次有耐心的讲解,让“难题”变得不再那么难。40余名曾徘徊在辍学边缘的孩子,如今都在书桌前续写着求学故事。
[心灵驿站的暖阳:
给脆弱一个温柔拥抱]
“花老师,我跑完全程了!”操场上,刚跑完400米的小王奔向党员花老师,阳光洒在他跳动的发梢上,小王的笑容愈发灿烂。曾经因担心运动复发疾病而封闭自己的男孩,在花老师日复一日的鼓励下,如今终于走出了心理阴影。
这份转变,源自先锋队“心灵驿站”的温暖守护。5名持证心理咨询师组建专业团队,创新“1+1+1”帮扶模式:1名心理咨询师+1名党员教师+1名学生,为特异学生编织起心理防护网。学生小朱因父亲去世陷入情绪低谷,心理咨询师每周进行专业疏导,党员周老师每天陪他散步聊天,还带他加入兴趣小组。半年后,小朱在作文里写下一句:“谢谢你们让我再次看见光。”
三年来,“心灵驿站”的沙发上留下过无数泪痕,也绽放出更多笑容。100余名特异学生在这里解开了心结,有的学会与焦虑共处,有的重新融入集体。即便是已经转学外省的小朱,至今还会收到周老师的短信:“遇到难题别害怕,老师永远是你的后盾。”
[文化浸润的芬芳:
让成长扎根沃土]
今年清明前夕,先锋队带领学生走进烈士陵园。七年级学生小陈在烈士墓碑前献上亲手制作的白花,这个曾因成绩不佳自卑的男孩,此刻眼神异常坚定。“老师说,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困境中选择勇敢。”这是他在“红色研学之旅”中的最大收获。
先锋队将文化育人融入日常,构建起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榜样引领三位一体的浸润体系。在“童心向党”活动中,学生们用剪纸再现革命故事;端午包粽子时,老师会讲屈原的家国情怀;“身边的榜样”分享会上,受助学生小陈讲述自己的蜕变,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些浸润如春雨般无声。曾经孤僻的小陈,在参与传统文化课堂后,主动教同学剪窗花;被帮扶过的学生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课余时间帮低年级同学辅导作业。30余名学生在先锋队的感召下,把爱传递成了看得见的光。
[家校两点的桥梁:
把温暖延伸到家门口]
周末的乡间小路上,党员刘老师骑着电动车前往小杨家。这个父母多病、靠奶奶微薄收入生活的女孩,曾因贫困而自卑。先锋队启动帮扶机制后,不仅为她申请助学补助,更安排老师定期家访。如今的小杨担任班长,作业本上的字写得工工整整,“老师说,困难是暂时的,努力是永恒的。”
“家校联络站”架起的是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党员教师们的足迹遍布城乡角落,在25个特殊家庭里留下过暖心话语。每月家长会、家长微信群里的日常分享、28场“家长学堂”讲座,让教育不再是学校单方面的“独角戏”。小赵的奶奶至今记得,去年冬天老师送来的羽绒服,“打开的时候衣袖里都是暖和气。”
三年时光,“益成筑梦”的旗帜在校园里愈发鲜亮。那些点点滴滴的付出,共同编织成一张爱的网络。当毕业的学生回校看望老师,当受助的孩子立志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这支先锋队早已超越了帮扶的意义——他们用行动证明,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先锋队的故事也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