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荣
小海镇繁荣街有一条百米小巷,静静地卧在时光深处。这里流传着抗日小英雄潘鸿宝勇斗日寇、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为纪念烈士,小巷被命名为“鸿宝巷”。青石板路面被几代人的脚步磨得发亮,每一块砖都饱含那个17岁少年的体温,每一缕清风都在传颂潘鸿宝的生命壮歌。
潘鸿宝1924年出生在小海镇郊农村,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鸿宝出生不久,一家三口搬迁到小海老街的一条巷子里。
1940年深秋,运河里飘来一条小船,一个腿缠绷带的新四军战士被抬上岸。鸿宝立即跑回家把储备的金创药拿来,蹲在战士身边帮他换药,受伤战士给他讲了很多抗日救国的道理。那天夜里,鸿宝第一次失眠了,心里埋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
1941年8月24日清晨,一艘挂着太阳旗的白色汽艇撞向西桥口码头。
“哐当!”码头的木板被日军的皮靴踩得直颤。小队长佐藤举着军刀,刀身在晨光里闪着寒光,两个鬼子扛着黑黝黝的掷弹筒紧随其后,刺刀尖的反光比毒日头还刺眼。沿街的商贩刚支起摊子,转眼就被枪托砸翻,“袁记布庄”的幌子被扯烂,油盐铺的门板被踹裂,掌柜的算盘摔在地上,算珠滚得满地都是。
鬼子在大街上扫荡过后,便来到码头边的饭店里狂欢,猜拳声、酒瓶碎裂声、狂笑声隔着半条街飘过来,惊飞了檐下的燕子。潘鸿宝盯着饭店后墙,突然发现墙角有个黑铁筒在反光——是鬼子刚才扛着的掷弹筒!不知哪个醉鬼把它忘在那儿。他猛地想起游击队的张叔说过,这铁家伙能打穿鬼子的汽艇。“狗东西,让你们也尝尝厉害!”小鸿宝悄悄跑过去,双手抱住铁筒,向镇东北方向芦苇荡奔去。
新四军侦察员老张接过掷弹筒,眼里闪着光,“赶快找个地方躲着,鬼子发现了要发疯的。”
小鸿宝没走,他趴在芦苇丛里,盯着镇上的烟囱。日头刚刚偏西时,那艘白色汽艇果然疯了似的冲了回来。
“不能出去!”芦苇荡里,舅舅死死拽着小鸿宝的胳膊,“你娘说了,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话没说完,广场上突然响起枪声——鬼子朝天开枪,逼乡亲们供出掷弹筒的下落……
“住手!”鸿宝站在广场中央,火光照着他挺直的脊梁。鬼子的刺刀齐刷刷对准他,他却死死盯着佐藤:“东西是我拿的,放了他们!”
水塘边的风带着腥味。潘鸿宝被麻绳捆着,手腕勒得渗出血珠。“快说,东西藏哪了?”牵绳的鬼子推了他一把。鸿宝突然转身,用尽全身力气拽着绳子往塘里倒了下去。“扑通”一声,两人溅起巨大的水花……
岸上的枪响了。子弹擦过胳膊,火辣辣地疼。潘鸿宝被拖上岸时,浑身是血。佐藤的军刀抵住他的脖子:“说不说?”
他抬起头:“给新四军了!”
汽艇驶离码头时,乡亲们涌向岸边。他们看见潘鸿宝被吊在船尾,铁丝穿透他的锁骨,血顺着铁丝滴进水里。有人哭出了声,17岁的少年没有哭,他用最后的一丝力气喊道:“打、打鬼子……”
潘鸿宝牺牲后,丧心病狂的鬼子还把潘鸿宝的遗体拖上岸,砍了数刀。
抗战胜利后,潘鸿宝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遗骸迁葬到大丰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