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士国
兴化和大丰一河之隔,水相融、地相邻、人相亲,来往频繁。清朝,小海镇小街东头“图瓦卷”有一大户人家,主人叫汪翊文,是位博学多才的乡间隐士。家中有一位独女知书达礼,经人做媒嫁给兴化私塾先生郑立奄。
1693年郑板桥出生,自幼聪颖,勤奋好学,3岁便开始识字,八九岁能吟诗作对,16岁跟随父亲、外祖父等前辈学习填词。
郑板桥38岁参加会试前,辗转途中身患大疮,奇痒无比,浑身动弹不得,到小海外祖父家调养,经两个表兄的精心照护,治疗一年多才恢复健康,但耽误了考试机会。在小海调养期间郑板桥的活动频繁,留下不少佳话、趣文、墨宝。
郑板桥巧劝舅父
古镇小海街上的先民大部分人来自苏州阊门和安徽黄山等地。在商业浪潮中有部分人发展为小海的名门望族,如朱、刘、夏、康四大姓。
康三爷(康伯荣)是康家族长,任小海商会会长,是郑板桥的舅父(表舅父),为人乐善好施,德高望重,家住小海街北首“北阁”四合院。1728年发大水,粮食颗粒无收,市场萧条,生意清淡。一日,康三爷听到院内一棵百年银杏在大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心想四合院中间一棵树不就构成了一个“困”字吗?怪不得家中富不起来。于是打算将这棵树砍掉。
这棵树经历了康家几代人的风风雨雨,枝繁叶茂,郑板桥非常喜爱它,现在舅父讨厌这棵树,要把它砍掉,他心里很着急,沉思片刻后给舅父斟满茶水,站在一旁说:“舅父,这棵树不能砍啊!”舅父问:“为什么?”他不慌不忙地说:“四合院树没了,人住在里面,不就成了一个‘囚’字吗?”舅父想了想觉得郑板桥说得有道理,因此也就不砍树了。
祝寿
小海镇东4华里有一个村庄叫“徐家洼”(今徐南村),有位盐总商朱子功就住在这儿。老先生满腹诗书,善结广缘,富甲一方。
郑板桥父亲郑立奄在西团坐馆教书时经常到小海走动,多次拜访朱子功,二人志同道合,相谈甚欢。郑家与朱家两代结下深厚情谊。
1733年是郑板桥中举后的一年,恰逢朱子功先生过82岁大寿。郑板桥专程到小海以“小侄子”的身份为子功先生祝寿,贺礼作行书《恭祝子功八十二寿》寿序通屏12幅,共604字,寿序对子功先生的高风亮节极为推崇。同时郑板桥还专门请挚友“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绘12幅花鸟屏一起赠送给朱家。这份弥足珍贵的厚重大礼,子功后人世代珍藏,上世纪60年代这些字画、条屏在徐南村朱光熙家发现,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篇幅的郑板桥作品。朱家于1986年将它们赠送给大丰县人民政府,现由大丰博物馆收藏。
“打得好”
正月十五元宵节,小海镇有举办“花灯”的传统习俗,各行各业商贾都在店堂门前悬挂各具特色的“花灯”,满街花灯似繁星,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郑板桥与表兄康承发一道观灯,行至东桥口时只见一对小夫妻在打架,人群中来了一个人,上前拉架,该人左手架住男人的手,让女的打,右手在女的身上摸上摸下,女的见其不怀好意就去打他,男的见状也去打他。这个劝架的原来是小街上的一个“小混混”,认识郑板桥请他评理:“郑大人,你看看,我来劝架的,被打成这个样子。”郑板桥一笑,说:“瓜州的剪子,镇江的刀,海安的锄头,如皋的锹。”大家一时转不过神来,有一个人想到了,“嘿,嘿,这些东西打得好,打得好!”众人拍手起哄,“小混混”抹去口角上的鲜血,拨开人群灰溜溜地走了。
由此可见,郑板桥在“外祖家”民众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人们都非常尊重、信任、爱戴他。在小海只要谈起郑板桥,大家的语气中自然就流露出一种亲昵、自得之情。所以说,郑板桥是“半个小海人”,一点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