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新
9月的一天,微风细雨。我与区文联的几位同志一起,去三龙镇新丰村寻访村里的“启海人”。
新丰村位于大丰的东北角,上世纪90年代率先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实现棉花单产突破,全村棉花种植面积数千亩,年产皮棉超万担,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万担皮棉村”成为全国的植棉标杆。
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翟青青介绍,该村现有农户974户、村民2845人,其中,“启海人”占了一半以上。村里的热心人张锦涛说,上世纪90年代村里植棉技术之所以闻名全国,与几代“启海人”的垦荒不止、精耕细作、探索创新是分不开的。
1945年10月出生的陈胜利是启东市东海镇人,他的三伯父在大丰种田,1962年他从部队退伍来到大丰,这里全是茅草田和盐碱地。他说当时种田十分艰苦,一天三顿都是大麦饭,咸菜、豆腐是家常菜,夏天的糖醋水拌饭也就对付一顿了;身上穿的是自己纺纱织的粗布做的衣服。那时虽然劳动强度大、生活艰苦,但他的父母都身体康健,活到91岁。
今年94岁的袁轶周回忆说,他是1950年跟父亲移居大丰的,他的爷爷奶奶是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人,在当时大丰的“泰和公司”种田。后来一家人全过来了。当时有不少启海人春天来大丰,住在芦柴茅草搭的“环龙舍”里,开荒种棉花,秋天棉花收获了再回去。
说起“泰和公司”,村里的杨冠群对此有些了解。他是海门青龙港镇人,今年85岁。他说大丰有专家研究过“泰和公司”的历史:1919年6月,民国时期的朱庆澜与岑春煊、周孝怀、张佩严及张謇等25人发起成立“泰和公司”,决定在大丰境内东北部创办伍佑场泰和盐垦公司,开垦斗龙港河北岸60多万亩的荒滩。这年9月泰和盐垦公司宣告成立。公司首倡实行各种优待佃户之措施,吸引了盐城、射阳、东台、兴化以及启东、海门等地大量的外来佃户,其中启海人占一半以上。他们遵循这片土地的气候特点,利用积攒了多年的种植经验,在盐碱地上垦荒植棉,繁衍生息。
村里已经退休的老会计丁建祥也是启海人。他说,当年的启海人吃尽了千辛万苦,推着独轮车背井离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将荒滩改造成良田,靠着一朵棉花,创造出“万担皮棉村”的辉煌。后来,由于棉花种植周期长以及品质和市场等原因,没有人再种了,村里土地大多都流转给附近的农场,机械化种植稻麦。现在一些农户受到附近射阳种植菊花的影响,也开始种植菊花来增加一些收入。
时光多情如故人,它在不断改变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也在重塑着人们的记忆。不管是作为移民的“启海人”还是作为原住民的“本场人”,他们在劳作之余,总会用乡音回忆起那些生活的过往。从当年的“万担皮棉”,到现在的“万亩粮仓”,耕作者汗滴入土的声响,仍在这片土地上空回荡。村史室里,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在告诉人们:“花开天下暖”一直是新丰村人无比自豪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