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友汉
依水而生,人水和谐,向来是最美的画面。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潘大河河面上,家乡的繁华便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画卷中逐渐苏醒。
潘大河,全称潘大中心河。南自大桥潘丿,与东西向的河垛河相通;北至大桥镇,与东西向的川东港相通。开挖于1954年,河长10公里,河宽54米,深-1米。处于潘丿、大桥中心位置,是两岸数万亩农田的排灌河。潘大河东侧是226省道,又称陈李公路,我小时叫黄海公路。
寒来暑往,潮起潮落。这条人工小河为两岸的父老乡亲孕育着勃勃生机。我家住在西岸,八排河到十二排河间的方向村。旧时叫张麻套,后称中桥村。我生于此、长于此、老于此。潘大河像母亲一样,滋养了我一生。我亲眼目睹了潘大河两岸的巨大变化,聆听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小的时候,懂得不太多,就是觉得,只要来到潘大河边便心生欢喜。我们生产队虽然不靠近潘大河,但有一里长的圩堆属于我们队的,所以我们星期天、节假日经常到这儿参加集体劳动。有时去采摘桑叶,有时去除草。河中的运输船有大有小,大的高扬着白帆,小的有一人和两人牵的。只见那牵拉的人一步一点头,迈着坚实的步伐。劳动空隙我们有时会到河边玩水,最高兴的是小朋友们,用瓦片或贝壳在河面打水漂,比一比谁漂得最远。那瓦片在河面上欢快地奔腾着,带着我们的惊呼声,溅起串串水花,向对岸跑去。对岸的公路上,各式各样的汽车、拖拉机、牛车、自行车和忙碌的人们南来北往。
长大后才知道,潘大河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童年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它两岸良好的生态环境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和成长。公路两侧的绿化带、圩堆上茂盛的林木、河中清清的流水、河畔青纱帐般的芦苇荡……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各种各样的鸟儿在此驻足歇脚,筑巢繁殖。
一开始,潘大河上的桥很少,仅有六中沟和十一中沟两座桥,给两岸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1964年建筑十一中沟桥,是因为在潘大河西我们方向大队的地域,筹建了由我们大队大队长蒋永银兼任校长、大队的回乡青年任庆云、谢银官等任老师的方向农业初级中学。桥给我们带来了交通便利,学校对我们的成长创造了条件。1968年该校更名为潘丿初级中学;1972年转为完中。我上的小学离家不过300米,高中离家不足1000米。
党的十八大春风吹绿了潘大河。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全国上下更是积极响应,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潘大河整治和保护。在潘大河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座能通行重型汽车的现代化桥梁,既方便了人的出行,更有利于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运输,让农民增收有了保障。河道的管理实行“河长负责制”,各支流河道的管理也都落实责任到人。
随着河道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水生态的修复和集文化、经济、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景观长廊的建设,潘大河东崛起了一条以工业为主的十里经济带;美丽的东方桃花洲成了五湖四海宾客向往的度假村;“桃源居”“洋南人家”新型农村社区的人们,生活幸福。河西一望无际的标准化农田和随风飘荡的稻谷香,让人心旷神怡;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悠闲的人们在此垂钓,更是其乐无穷。也许是与海水相通的缘故,潘大河里的鱼与周边的沟河池塘里的鱼儿就是不一样,它没有土腥味也没有草腥气。入口嫩滑,香醇不腻,成了两岸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潘大河成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