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涛
同学聚会是人生甜蜜的回忆,是对青春的一次集体回眸与咀嚼,承载着从青涩年华到满头白发的成长,个中滋味百感交集,既有忧伤与不舍,更有温馨和甜蜜。
国庆节前夕,王干银同学在“草庙74届”同学群发出了同学50年聚会的倡议,立刻得到热烈响应。
10月3日清晨,大家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在曾经熟悉的校园里相聚。他们三五成群自由组合,有的紧紧握手,热情拥抱;有的窃窃私语,相互拍照留念;有的谈笑风生,一吐衷肠。漫步在草木葳蕤、清幽雅致的林荫大道上,彼此的互动留下了精彩的瞬间和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
活动中,邀请了当年的班主任老师孙国华登台讲话。今年80岁的孙老师,精神矍铄,步履矫健。话语中透露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挚爱,“每当回忆起在草庙中学教书育人的那段美好时光,如啜饮老酒一壶,醇香浓郁,清冽甘爽,回味悠长。数十个春秋以来,我几易岗位,但始终觉得当人民教师光荣!”
草庙中学创办于1956年,1970年建立高中部,本届学生是该校的第二届高中毕业生。150多名学生分设3个班,是草庙中学历届高中部读书人数最多的一届。学校校长和任课老师基本上都是苏南的支教老师。50年前,同学们在草庙中学读完了两年半的高中课程。1974年国家高考制度尚未恢复,城镇户口的同学进城等待参加招工,农村户口的同学走出校园后,全部回乡务农,成为发展新农村的先进生产力。
当年的74届同学中有30多名来自上海、苏州、无锡、盐城等城市。他们都是随父母下放到上海农场、大丰的县级机关和乡镇的。城里的孩子从小受教育的基础扎实,多才多艺,对农村学生帮助很大,一旦成了同窗好友,都结下了深厚的同学情。农村没有电力照明、自来水、抽水马桶、柏油马路,对城里的同学来说,要渡过“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是一次人生宝贵精神财富的积累。
那时的老师待人和善直爽,教学认真严谨,课堂氛围活跃,同学们都十分尊敬老师。那年头国家物资匮乏,实行计划供给。学生苦,老师也很苦,但师生之间的精神生活却十分充实丰富。值得一提的是74届同学中几乎没有同学中途辍学,没有因为没有高考而不肯学习或教学懈怠的情况发生。这一切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永恒的记忆。
感慨是同学们不变的主题。经过五十年的打磨,当年英俊少年、窈窕淑女已变成古稀老人。五十年的时光偷换了同学们的容颜,改变了人生的频道,如今都已儿孙绕膝,“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尽享天伦之乐。
漫漫人生路上有的同学进了军营,有的同学进了机关,有的同学进入教师岗位,还有的同学经过自主创业成为个体工商户。因个人机缘不同,在茫茫人海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50年后的相聚,恰好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成为心灵最好的慰藉。
“来不及等待,来不及沉醉……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在悠扬的歌声中,同学们的手挥了又挥,久久不愿离去。